金弘安:產業扶貧譜新曲 多策并舉換新貌
發布時間:2020-10-12 16:02:25 瀏覽次數:629 [關閉此頁 打印此頁]
產業興旺,是解決農村發展問題的根本保障。長期以來,有資源無產業、有土地無項目,是制約各地農業發展及脫貧致富的重要阻礙因素。
以產業扶貧帶動產業發展,是滁州金弘安米業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,金弘安)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的重要手段。針對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個性特征,金弘安精準發力,變當地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,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,并以產業帶就業,攜“老鄉”奔小康。
蔬菜大棚“種”出脫貧希望
走進來安縣舜山鎮石固村的蔬菜大棚基地,農戶們正有條不紊地給整理紫薯苗。在一旁認真干活的張先文告訴記者,大棚修建以前,他主要靠著家里三畝地的流轉金來維持生活,沒有穩定收入,大棚建成后,張先文也由此吃上了“產業飯”,手頭得以漸漸寬裕了起來。
“我到這里上班兩年了,在菜棚里面一個月有兩千多元,既能增添收入,也能照顧家里,比外出打工好過多了?!睆埾任膶τ诂F在的生活十分滿意。
讓張先文過上好日子的產業,就是金弘安和石固村共同建立的蔬菜基地。
陸廣樹在村企共建的蔬菜大棚里,看著最新蔬菜長勢。周坤攝
石固村“第一書記”陸廣樹介紹,2016年,金弘安在這里投資建設了42個高標準蔬菜大棚,由村集體進行管理,主要負責蔬菜種植和銷售。
“僅這個產業,就帶動144戶建檔立卡戶分紅,戶均增收300元以上?!标憦V樹說,如今每年蔬菜的產量和產值都非??捎^,不僅壯大了當地產業的發展,也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。
“現在的政策越來越好了,村里又是修路又是建大棚,我們每天在大棚基地干活,都能掙個七、八十塊錢,也夠我們老人家自己花了,而且還不用到處跑,可比以前方便多了?!苯衲?2歲的貧困戶夏國富談到如今的生活,笑得見牙不見眼。
糧食烘干房變農戶“聚寶盆”
在來安縣,每年稻谷收割后,“曬谷難”一直是困擾農民的“痛點”。傳統的曬谷方式,受天氣受曬場制約大,而且受熱不均衡,突發的雷雨天氣,隨時讓辛勤曬谷的農民空忙一場。
2019年,大英鎮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優勢,大力實施資產收益扶貧工程,為所轄5個行政村,聯名申報2019年資產收益扶貧民生工程糧食烘干房項目。最終由金弘安負責實施。
如今,烘干房已經投入使用,六臺烘干機單批處理量達到192噸。烘干機操作員陳新發一邊操縱機器,一邊說:“自從烘干房建好后,一到收割季,機器幾乎沒停過,每天都有農戶送濕谷來烘干?!?
金弘安董事長陳順成表示,新建的烘干房不僅滿足了公司自身需求,同時還對外承接烘干業務,為周邊種植大戶、一般農戶提供糧食烘干服務,解決當地糧食烘干行業短板。最重要的是,還能夠給貧困戶帶來分紅收益。
如今,大英鎮參與資產收益分紅的5個行政村,經過“四議兩公開”程序制定了各村資產收益扶貧股權量化方案,220戶貧困戶426人根據所持股數量獲得了收益分紅,人均分紅金額700多元。
金弘安和扶貧工作隊工作人員一起看望貧困戶。周坤攝
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
在陳順成看來,扶貧并不是簡單“授之以魚”,也要“授之以漁”。
在石固村,今年74歲的五保戶高行禮,每天早上先去魚塘打理一番,然后來到雞棚喂雞,最后來到離家不遠的鴿棚檢查一下,附近村民都打趣的說,他是“海陸空全能”。
其實在四年前,高行禮還是一個只會種地的“窮老頭”。2016年,金弘安出資、來安縣農委派專家,共同在石固村開展定期養殖培訓,農技人員結合村里的情況,科學制訂產業扶貧方案,針對性地提出產業發展思路,切實解決貧困戶的技術難題。
“第一次上課前,我還以為是做廣告的,本來不想去。但是聽完一堂課后,發現他們解決了我們實實在在的難題?!备咝卸Y說。
從此,一堂堂農技培訓課,徹底激發了高行禮干活的熱情。在農技人員的幫助下,高行禮一步一步的學習養殖,養雞、養魚、養鴿子,逐漸成為村里的養殖大戶,收入也比過去翻了四倍。
如今,像高行禮一樣養殖戶,在石固村還有十余個。陳順成表示,未來的村企共建,一定是將堅持“授之以漁”助力精準脫貧,變“短視效益”為“持續發展”,“輸血”“造血”雙管齊下,以實實在在的效果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。
高行禮喂養自己養殖的鴨子,在農技人員的幫扶下,他成為村里有名的養殖大戶。周坤攝
本文轉載自人民網-安徽頻道,原文鏈接:http://ah.people.com.cn/n2/2020/1010/c358266-34341039.html
總部地址:安徽省來安縣汊河鎮汊河新區產業第二片區荷塘路1號
電話:0550-5966666 5966000 傳真:0550-5966799 郵 箱: jinhonganmiye@sina.com
Copyright © 2015-2016 滁州金弘安米業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
工信部備案號:皖ICP備2021000994號-1 網站技術支持:華籟網絡